20190820-02.jpg

170°C的專一,日日捏揉家鄉味 

芝麻饊子,似油條但非油條般膩口,似麵線卻非麵線般平淡,

捲上一層皎白如明月、皮薄能透光的烙餅吃下,

口感豐富多層次。饊子一咬而散,味如麻花捲,

同有芝麻香氣而更顯酥脆;烙餅帶有麵粉淡淡香甜,

濕潤柔軟又不失Q彈,兩者相襯得宜。僅僅一份足以果腹,

亦能當零嘴解饞的食物,

跑遍大台北也僅劉媽媽這找得到如此珍貴滋味。

20190820-03.jpg

不掛招牌,饕客不減尋香而來

文山區興隆路上,不到幾坪的空間,沒有多餘裝飾,

兩張桌子擺上保溫效果佳的饃饃筐就做起生意,

一般人若沒注意可能就錯過了,多數客人都是特意找上門來的;

常常六點開賣蔥油餅和烙餅,

不到一、兩個小時就搶購一空,

晚來可得碰運氣。


20190820-06.jpg

來自山東,在徐州長大的劉媽媽,

因緣際會來到台灣,

原本在市場經營小攤販賣饊子,

面臨市場改建後,租了目前的店面重起爐灶,

十多年過去從未幫自己的店加上招牌。

相較於外觀或行銷,她更專注在品質的維持,

寧可犧牲產量,也不曾偷工減料,

不論饊子或烙餅,都一個個耐心反覆搓揉、拉捏,費工又費時。


提煉美味,需要技術更需要耐心

每天最晚四點起床,

從製作蔥油餅開始,和麵需要手勁,

醒麵需要時間,摻水一片片倒上鐵盤,

翻麵和起盤的時機點都倚賴經驗,

一天最多做20片,緊接著要趕做烙餅和饊子,

一刻也不得閒。

20190820-07.jpg

談起烙餅,劉媽媽和兒子話匣子一開,

嶄露無比自信說是徐州特有美食,

皮薄帶咬勁,別處絕對吃不到,

其中美味的秘訣藏在細節,

和麵時多一道用滾燙熱水燙麵的程序,

讓烙餅的口感更軟,方便入口。

20190820-08.jpg

談起烙餅,劉媽媽和兒子話匣子一開,

嶄露無比自信說是徐州特有美食,

皮薄帶咬勁,別處絕對吃不到,

其中美味的秘訣藏在細節,

和麵時多一道用滾燙熱水燙麵的程序,

讓烙餅的口感更軟,方便入口。

20190820-09.jpg
看行家做烙餅似乎不難,是最多人想來拜師的品項,

卻嚇跑了每個登門學徒,

麵團得一張張擀,一張張烙,

兒子謙稱自己磨了三、五年才能上手,

但最後修邊、翻餅還是得靠母親。

20190820-450X180.jpg

 

用來烙餅的鐵盤很薄,

必須小心掌控火侯,

太熱太冷都影響烙餅美味與否,

跟炸饊子的油鍋一樣,必須謹慎於溫度,

維持在170度C左右,

才能炸出金黃酥脆的成品。

20190820-05.jpg

饊子的費事程度不亞於烙餅,

劉媽媽母子倆一坐就是兩小時,

兩人合力反覆拉伸麵團,

直到細如線、圍成圓,

除了技巧更需要耐心與專注。

20190820-11.jpg

「人生本來就苦,

   哪有那麼多碎心事」


習慣了台灣的生活,劉媽媽婉拒兒孫要她回中國大陸家鄉的呼喚,

選擇用沾滿麵粉與油的雙手,持續捏揉這漸漸失傳的手藝,

更堅持不隨著原物料調漲價格,有苦寧可自己消化,

只希望客人能吃飽、吃好。

她喜歡烹飪,做生意後更關心客人要吃得高興,

更持續盼望有人願意來學,學成將這份飲食記憶傳承下去。

 

後 記

20190820-10.jpg
因為心疼母親過於辛勞,

劉媽媽的兒子和媳婦會輪流從中國大陸過來陪她下饊子、烙烙餅,

一片孝心化成暖意,

在不必明說的默契裡;

兩人對坐合力拉麵團,一刻也不懈怠,

守著恆溫堅持品質,

用美味為生活增添溫度,

如保溫瓶真切樸實的存在。
 

         
+++++ 膳 膳 帶 路 +++++

劉媽媽餅舖
電話:0955-440-560
地址: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四段31號

 

探詢更多職人溫度

arrow
arrow

    膳膳的造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